精選專欄
黃豆身為中美貿易大戰的焦點之一,你對黃豆了解多少?
在本次的中美貿易戰中,因為中美雙方對抗不斷升溫,互相課以關稅反制,使國際間大為震動。其中,黃豆又成為中國反制的重要武器之一,在加徵關稅之後,使美豆出口量銳減,進而造成黃豆價格一度崩盤引發討論。也讓一些原本只關注於指數類金融商品的投資人,將目光投注在黃豆上。到底黃豆有哪些特性,又該如何交易他,和指數類商品又有哪些差異?本文一一為大家解說。
黃豆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,除了可直接食用之外,大部分的黃豆被用來壓榨成黃豆粉和黃豆油。黃豆粉除了直接拿去當飼料外,也可以再加工成豆石、 豆粉和人類的蛋白質食品。黃豆油則是最常見的食用油之一,也廣泛地使用於沙拉、 人造奶油,也可以用在油漆、肥皂、殺蟲劑等工業化學用品之中。
黃豆的計量單位為蒲式耳(bushel)是一容量單位,也被稱之為英斗。一蒲式耳的黃豆大約等於60磅,可以壓榨出約44磅的豆粕和11磅的豆油。主要產地依序為美國、巴西、阿根廷及中國,其中美國與巴西產量相近,有研究機構指出,2019年巴西有可能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產地。
中國隨著近年來高速經濟增長,帶動的生活水準提升,使平均每人食肉量大增,畜牧業大為興盛。而豆粕作為主要的牲畜蛋白質營養來源,使得黃豆需求快速增加,已連續多年蟬聯全球最大的黃豆進口國,所以中國黃豆的進口量,對於黃豆價格有著很大的影響。
在出口部分,雖然美國是世界最大生產國,但出口量最高的卻是巴西,美國居於第二。整個南美洲的出口佔了全球約6成的比例,擔負了黃豆供給的重責大任。
雖然南美黃豆的出口量,佔了全球的6成左右,但美國黃豆的出口也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。因為北半球與南半球的氣候的差異,使作物生長週期有著很大的不同。北美黃豆收成期落在9到11月;但南美黃豆收成期卻落在3到6月。當南美收成期進入尾聲,庫存逐漸耗竭,此時慢慢步入收成期的北美就接手,肩負起主要供給的責任。
而黃豆作為作物,受到生長周期的影響,價格的起伏在相當程度上符合了季節性的循環規律。統計近十年北美黃豆的報價可發現,每年的2到4月,黃豆有著較高的上漲機率,同時也有不小的漲幅。尤其在每年的4月進入播種期的季節,黃豆的上漲機率達到了7成,漲跌幅中位數甚至來到了4.52%,就是反映了供給面的短缺現象。而在8月及9月上漲機率卻僅剩下3成,漲跌幅中位數也出現了-5%以上的跌幅。
雖然影響黃豆的因素還有很多,但在我們發現了這樣的現象後,仍然可以善加利用,在上漲機率較高的季節較為偏多進行操作、在下跌機率較高的季節偏空操作,避免逆勢交易承擔較高的風險。
在實際交易上,黃豆作為最早期的期貨標的之一,許多交易所都有提供交易。最為人所熟知的當屬芝加哥期貨交易所(CBOT)的黃豆期貨(S)。實務上,除了交易黃豆之外,我們也常常會關注黃豆製品的價格走勢。而黃豆與黃豆粉及黃豆油有著固定的生產比例,故三者之間都有著高度的價格連動關係。
就實際生產的角度而言,黃豆製品與黃豆之間必須存在一定的利潤空間,才會引起生產商的興趣。若是利潤過低,則生產商缺乏生產動力就會進行減產,供給下降的狀況下就會推升黃豆製品價格上漲,價差空間恢復到正常值,使生產商恢復生產。反之,如果利潤過高,則會引起生產商爭相生產,甚至吸引原本生產其他作物的生產商進入,造成產量上升,進而壓抑過高的黃豆製品價格,使利潤空間恢復正常。在這樣供給、需求的市場自我調節機制之下,使黃豆與黃豆製品始終維持在一定的利潤空間。
在發現了這樣的規律之後,期貨交易者發展出了一套價差交易策略,稱之為壓榨價差交易(crush spread)及反壓榨價差交易(reverse crush)。簡言之,當黃豆與黃豆製品價差過大時,就可以透過「多黃豆+空黃豆製品」(crush spread),當價差收斂時即可獲利出場;反之,當價差過低時,可反向「空黃豆+多黃豆製品」(reverse crush)。
若想要進行這樣的交易,我們就必須了解到黃豆與其製成品之間的生產比例。在文章開頭提到一蒲式耳的黃豆大約等於60磅,可以壓榨出約44磅的豆粕和11磅的豆油。黃豆的報價是(美分/英斗)、黃豆粉的報價是(美元/短噸)、黃豆油的報價是(美分/磅),報價單位有所不同,一般交易人可能不是很容易理解,我這邊做一下整理。
(黃豆粉價格*0.022+黃豆油價格*0.11)-黃豆價格*0.01=壓榨價差(crush spread)
註:一短噸=2,000英鎊,44英磅/2,000英鎊=0.022
以2019/2/20日報價為例:
(305.2*0.022+29.96*0.11)-902 2/4*0.01=0.985(美元/英斗)
一般而言壓榨價差的利潤約落在60~80美分之間,但自從2014年全球穀物大豐收後,農作物的供給大增,價格也來到了低位附近,使得壓榨價差長期處於80美分之上。所以目前壓榨價差雖略為偏高,但以近五年平均值而言,仍處於正常範圍之內。
若想透過CBOT的期貨進行壓榨價差交易,可以
黃豆:黃豆粉:黃豆油=1:1.1:0.91
這樣的比例進行組合,若是資金較少者,也可以用1:1:1較簡單的比例組成價差,也具有近似的效果。在一般的價差交易中,雖然收斂價差交易較為盛行。但商品期貨考量到利潤空間若低於一定水準,將使生產商停止生產,供給的減少會使價差再次擴大,故利潤空間有其下限,少見「零利潤」甚至是「負利潤」的現象發生,即便發生了往往也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會再次擴大。所以在商品期貨的「原料與成品」的價差交易中,可以多留意擴散價差的交易機會,風險會來的更低一些。
統一期貨投顧 廖恩平 分析師
<<附錄>>相關期貨商品契約規格
/統一期貨相關連結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