精選專欄
美國對伊朗進行原油輸出制裁,然後呢?
在今年5月8日,美國總統川普正式宣布退出了伊朗核協議,隨後訂定了11月4日對於伊朗進行全面石油輸出的封鎖制裁,一度引發市場軒然大波。但你了解伊朗核協議是怎麼回事,又後續對於原油市場的影響為何呢?近期的國際油價出現了一波重挫,後續又該如何去看待油市?且讓本文帶您一一探索~
首先伊朗發展核武的歷史可追溯到1980年代美伊斷交開始,當時美國指稱伊朗秘密發展核武器,並在兩伊戰爭後,開始對伊朗進行經濟及軍事制裁。在2003年初,伊朗宣布提煉出核電站燃料鈾,並於同年12月18日簽署「不擴散核武條約」附加議定書。從此之後,國際間對於伊朗的核武發展開始投以高度關注,並多次與伊朗進行協調,以確定伊朗的核武發展不致影響區域安全。
在2006年伊朗重啟了中斷兩年的核研究,並宣稱已成功生產出純度3.5%的低純度濃縮鈾,成為國際核八強之一(五大常任理事國及印度、巴西、伊朗)。聯合國安理會為此迅速通過了關於伊朗核問題的第1696號決議,要求伊朗在8月31日之前暫停所有與鈾濃縮相關和後處理的活動。但伊朗並未予以理會,而後聯合國安理會一致通過1737號決議,對伊朗實施一系列的禁運、凍結資產及旅行管制等措施,是為國際間首次對伊朗進行大規模的制裁事件。
之後在伊朗與聯合國進行了漫長的政治角力與談判後,終於在2015年7月14日於維也納簽署了「聯合全面行動計畫」(JCPOA),也即俗稱的「伊朗核協議」,伊朗同意15年內將鈾濃縮濃度限制在不超過3.67%的範圍內,並接受國際原子能原署對其進行常規性的檢查,以確保伊朗遵守了暫停核武發展的協議。作為交換,P5+1國(五大常任理事國及德國)也承諾暫停對於伊朗的經濟制裁。
但在2017年川普在就任後,即開始在公開場合屢屢批評伊朗並未遵守核協議規範,偷偷的發展核武,並多次揚言伊朗須重新簽定更嚴格的管控措施,否則將不排除退出核協議,重啟全面性制裁。而後在今年5月8日,川普宣布正式退出了協議,並宣稱要將伊朗的原油出口歸零,以懲罰其不遵守協議的行為。國際市場對此引發了一遍的恐慌,擔憂制裁伊朗將導致原油供給不足,使油價出現了一波飆漲。機構法人紛紛上調對於國際油價的預測,甚至有百元油價再現的聲音傳出。
但在中美貿易戰越演越烈,使市場對其可能引起的經濟成長減緩疑慮,再加上10月初以來,美國原油庫存在淡季不斷高漲,以及川普對伊朗制裁案出現轉圜,宣布了包含中國在內八個豁免國享有180天可向伊朗進口的決定影響,布蘭特原油報價自10月高點一度回檔近20%,今年以來的多頭氛圍幾近消散。另外,國際石油輸出國組織(OPEC)對於明年度是否延續減產的態度反覆,使市場對於油價後續走勢眾說紛紜,投資人也陷入了迷霧之中,找不到方向。
但耐人尋味的是,過往川普對伊朗態度強硬,但最近突然逆轉性的宣布八個豁免國,佔伊朗原油總出口約8成,如此形同「放軟」的做法,不免讓人引發許多聯想。就伊朗近年來的產能觀察,日平均產量大約為340萬桶,佔全球原油產量約3.9%左右,為第五大產油國。若對於伊朗進行全面性的制裁,勢必須要尋找另外的管道填補伊朗的缺口。但統計OPEC目前閒置產能截至10月底止,僅約170萬桶的日產量可供支應,較之制裁伊朗後的缺口仍有一大段距離,恐將難以填補。若要滿足國際油市需求,必須另尋其他途徑,但目前第一大產油國俄羅斯仍未明確表態是否增產以填補伊朗缺口,而美國自身更因為之前禁止出口石油法案停止石油輸出了30年,包含了輸油管及港口等基礎設施均嚴重不足,限制了出口總量,想要填補伊朗產能也很難完成,故國際油市實際上仍面臨著供給的問題。對於一心想要壓低油價,以緩和國內通膨的川普來說,在「制裁伊朗」及「平衡油價」間實屬兩難。了解了這點之後,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川普會做出這樣的決定了。
再來看到,在美國宣布了對伊朗實施制裁後,日本及南韓均已將自伊朗進口原油量歸零,伊朗原油主要出口國除了中國之外,也都開始出現了明顯的下滑跡象,這些短缺的原油需求已開始轉往其他地方進口,國際的原油供給壓力業已開始上升。而中國即將於11月30日G20峰會上再次與美國就貿易問題進行談判,若想和美國達成協議,在對伊朗制裁的問題上顯然也難以堅持先前不甩美國的態度。所以雖然對於伊朗的全面制裁或將放緩,但就目前看來,仍將逐一實現,而國際油市面臨的壓力也將與日俱增。
另一方面,先前OPEC成員國對於明年是否延續減產的態度反覆,但在近期油價大跌20%後,開始風向似乎略有轉變,持續減產的聲音漸漸高漲,明年OPEC仍可能維持百萬桶的減產水準,對於中期油價仍將帶來支撐。而時序進入11月中,距離歐、美等溫帶國家的用油旺季也逐步逼近,屆時原油的季節性需求也將隨之浮現,對於短期油價也具有支撐效果,故近期的原油弱勢走勢將具有扭轉可能。
統一期貨投顧 廖恩平 分析師
<<附錄>>原油期貨商品契約規格
/統一期貨相關連結/